【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老骥伏枥”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的《龟虽寿》诗,原句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边,但它仍然怀有驰骋千里的雄心;一个有抱负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心怀壮志,不甘于平庸。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人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保持积极进取、不甘沉沦的精神状态。它不仅体现了曹操本人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一、典故出处与背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龟虽寿》诗 |
作者 |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诗句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背景 | 曹操晚年时,仍胸怀大志,不愿安于现状,表达了他对功业未竟的感慨和继续奋斗的决心 |
二、典故含义与象征意义
词语 | 含义 | 象征意义 |
老骥 | 年迈的千里马 | 指年长但仍具才华或能力的人 |
伏枥 | 停留在马槽边 | 表示暂时处于低谷或被限制的状态 |
志在千里 | 心中仍有远大目标 | 表达不甘于现状、仍怀有抱负 |
烈士 | 有志之士 | 指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
暮年 | 晚年 | 表示人生后期阶段 |
壮心不已 | 壮志不减 | 表现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 |
三、历史与文化影响
“老骥伏枥”这一成语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引用,成为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信念、不断奋斗的典范。在古代文人中,许多人以此自勉,如诸葛亮、范仲淹等都曾在自己的作品或人生经历中体现这种精神。
此外,这一典故也被用于现代语境中,常用来鼓励老年人或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不要放弃梦想,继续努力前行。
四、总结
“老骥伏枥”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处境如何,只要心中有志,就应当勇敢前行,不轻言放弃。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能给予人们力量与启示。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文化背景进行整理与分析,语言表达力求自然、贴近人文风格,避免AI生成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