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与梁上君子翻译及注释】一、文章总结
《陈实与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传》,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名士陈寔(字仲弓)对待一名偷盗者的故事。故事展现了陈寔的宽容、智慧和仁德,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教育和道德感化的重视。
在故事中,一位小偷被发现藏在梁上,陈寔并没有立即揭发或惩罚他,而是以温和的方式劝导其改过自新。这一举动不仅让小偷深感惭愧,也使他从此悔过自新,成为良民。这个故事强调了“以德服人”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教化”。
二、翻译与注释表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陈寔,字仲弓,汝南平舆人也。 | 陈寔,字仲弓,是汝南郡平舆县的人。 | 陈寔为东汉著名名士,以德行著称。 |
少为县吏,不乐仕进,遂去官。 | 年轻时曾担任县吏,但不喜欢做官,于是辞去职务。 | 表现其淡泊名利、重德轻仕的性格。 |
乡里有盗牛者,寔闻而往,不问其罪,止责之曰:“君失道矣,何至于斯?” | 乡里有人偷牛,陈寔听说后前去,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只是责备他说:“您违背了道义,怎么到了这种地步?” | 体现陈寔以理服人、不以刑罚治人的处世态度。 |
盗者惭,投牛而去。 | 偷牛的人感到羞愧,扔下牛就离开了。 | 显示陈寔的劝诫产生了效果。 |
后有盗夜入其室,寔知之,不呼其名,乃呼曰:“梁上君子,无多言。” | 后来有小偷夜间进入他家,陈寔知道,但没有叫出他的名字,只是说:“梁上的君子,不要多说了。” | 陈寔巧妙地提醒小偷自己已被发现,又不直接点破身份。 |
盗者惊,因自首。 | 小偷惊慌,于是主动认罪。 | 说明陈寔的智慧和仁德打动了小偷。 |
对曰:“小人欲取所乏耳。” | 小偷回答说:“我只是想拿点缺少的东西罢了。” | 表明小偷并非大恶,只是生活所迫。 |
寔曰:“吾闻之,‘君子不夺人所欲’,况小人乎?” | 陈寔说:“我听说‘君子不应强夺他人所求’,何况你是一个小人呢?” | 用儒家思想劝诫小偷,强调道德约束。 |
因赐之粟帛,遣之。 | 于是赐给他粮食和布匹,让他离开。 | 陈寔不仅宽恕了他,还给予帮助,体现仁爱之心。 |
自此之后,境内无复盗窃。 | 从此以后,境内再没有偷盗之事发生。 | 说明陈寔的德行影响了整个地方的风气。 |
三、总结
《陈实与梁上君子》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通过陈寔对待偷盗者的做法,展示了儒家“仁政”与“教化”的理念。陈寔没有选择严厉惩罚,而是以德服人,最终不仅挽救了一个小偷,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这种以心换心、以德育人的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