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心长出处于哪里】“发短心长”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普通甚至不起眼,但内心却非常有才华、有远见。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中文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成语来源总结
“发短心长”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原文为:“子产曰:‘夫善者,不以发短而弃其心长。’”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别人头发短就轻视他的心志高远。后来,“发短心长”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虽貌不惊人,但才智出众、志向远大。
二、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发短心长 |
拼音 | fā duǎn xīn cháng |
出处 | 《左传·昭公十五年》 |
含义 | 表面平凡,内心深远;外貌不扬,志向远大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表面普通,实则内涵丰富 |
近义词 | 藏器于身、韬光养晦 |
反义词 | 器小易盈、华而不实 |
三、使用场景与例子
1. 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如古代文人虽出身寒微,但胸怀大志。
2. 日常生活中:用于赞美他人虽不张扬,但能力非凡。
3. 职场评价:形容员工虽低调,但工作能力强、思维深刻。
例句:
- 他虽衣着朴素,但谈吐不凡,真是“发短心长”的典型代表。
- 这位老教授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学识渊博,堪称“发短心长”。
四、总结
“发短心长”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才的包容与尊重,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内在的修养与智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要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与提升。
结语:
“发短心长”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推崇。它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不张扬,却能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