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名词解释】胎黄,又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在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它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或排泄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胎黄通常分为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两种类型,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各有不同。
一、胎黄的基本概念
胎黄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发生在出生后2~3天内,多数为生理性,少数为病理性。其本质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蓄积,使皮肤和眼白出现黄色。
二、胎黄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 名称 | 发生时间 | 胆红素水平 | 是否需要治疗 | 特点 |
生理性 | 生理性胎黄 | 出生后2-3天 | 轻度升高 | 一般无需治疗 | 自限性,多在1-2周内消退 |
病理性 | 病理性胎黄 | 出生后24小时内或持续不退 | 明显升高 | 需要治疗 | 可能由溶血、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引起 |
三、胎黄的常见原因
1. 生理性原因:
- 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胆红素代谢能力弱。
- 红细胞寿命短,分解产生大量胆红素。
- 母乳喂养初期,摄入不足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
2. 病理性原因:
- 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引发溶血。
- 感染(如败血症、肝炎)影响胆红素代谢。
- 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性代谢异常等。
四、胎黄的临床表现
- 皮肤、巩膜发黄
- 喂养困难、嗜睡或烦躁
- 大便颜色变浅(病理性时)
- 严重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
五、胎黄的诊断与处理
1. 诊断方法:
- 观察皮肤黄染程度
- 血清胆红素检测
- 肝功能检查
- 必要时进行腹部B超或基因检测
2. 处理方式:
- 生理性胎黄:观察为主,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出。
- 病理性胎黄:需及时治疗,如蓝光照射、换血疗法、药物干预等。
六、预防与护理建议
- 母乳喂养应尽早开始,保证充足摄入。
- 定期监测新生儿黄疸情况。
- 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吃奶量及大便颜色。
- 如发现黄疸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胎黄虽然常见,但家长不应忽视。了解其分类、成因及处理方式,有助于早期识别和科学应对,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