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宝藏问答 >

垂暮之年历史典故

2025-09-21 00:48:13

问题描述:

垂暮之年历史典故,跪求万能的知友,帮我看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00:48:13

垂暮之年历史典故】“垂暮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到了晚年,年纪较大、接近生命终点的阶段。这个词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历史人物的记载中也常被提及,用以表达对老者智慧与经历的敬仰,或对其晚景的感慨。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垂暮之年”的典故,既有英雄迟暮的悲壮,也有老当益壮的豪情。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一、

“垂暮之年”源于古代文人对人生阶段的观察与思考,常用于描述老年人的境遇与精神状态。在历史中,许多名将、贤臣、文士在年迈时仍发挥重要作用,展现了不屈的精神;也有部分人物因年老而退出政治舞台,留下令人唏嘘的故事。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文化,也反映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理解和态度。

二、垂暮之年历史典故一览表

典故名称 出处/背景 人物 内容简述 情感色彩
廉颇老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赵国名将,年老后仍想为国效力,但未被重用,感叹自己虽老仍有用武之地。 悲凉、无奈
老骥伏枥 《龟虽寿》(曹操) 曹操 表达即使年老,仍怀有雄心壮志,不愿安于现状。 壮志未酬
诸葛亮出师表 《三国志》 诸葛亮 诸葛亮晚年北伐,病死五丈原,体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悲壮、感人
韩信暮年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从少年得志到晚年被杀,反映英雄末路的悲剧。 悲剧、惋惜
李广难封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 将军一生征战,年老仍未得封侯,感叹命运多舛。 英雄无用武之地
孙权晚年 《三国志》 孙权 建立吴国后,晚年多疑,导致政局动荡,体现权力与衰老的矛盾。 复杂、反思

三、结语

“垂暮之年”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是人生阅历与精神境界的体现。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在年迈之时仍展现出非凡的意志与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认知,也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理解他们在岁月中的坚持与选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