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个人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与元稹并称“元白”,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深受百姓喜爱。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坚持为民请命、关心民生的理想,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白居易生平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白居易 |
字 | 乐天 |
号 | 香山居士 |
出生年份 | 772年 |
去世年份 | 846年 |
籍贯 | 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
身份 | 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
主要成就 | 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 |
代表作品 |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
官职 | 曾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 |
思想主张 | 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影响 |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诗魔”“诗王” |
白居易的文学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著称,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应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风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叙事诗和抒情诗。例如《卖炭翁》描写了一个卖炭老人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长恨歌》则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了历史变迁与人生无常。
白居易的仕途经历
白居易早年科举及第,曾任左拾遗,敢于直谏,曾因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多次被贬,仕途并不顺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关心百姓疾苦,留下了许多关于治理与民生的诗文。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白居易退隐香山,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仍不忘关注国事。他晚年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和禅意诗,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他去世后,葬于香山,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白园”。
结语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也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