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飧不继词义介绍】“饔飧不继”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生活贫困、经济拮据的状态。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尤其在描写经济困难或生活窘迫时使用较多。
一、词语解析
- 饔(yōng):指早饭。
- 飧(sūn):指晚饭。
- 不继:不能继续,断绝。
合起来,“饔飧不继”即“早晚的饭都不能按时供应”,比喻生活非常困苦,连基本的饮食都无法保障。
二、出处与用法
“饔飧不继”最早见于古代文言文献,如《左传》《战国策》等,多用于描写士人或百姓生活的艰难。后世文人也常借用此词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自身处境的无奈。
例如:
> “家贫亲老,饔飧不继,岂能高谈阔论?”
意思是:家里贫穷,父母年迈,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还能谈论高远的理想?
三、词义总结
词语 | 拼音 | 词性 | 本义 | 引申义 | 常见用法 | 使用场景 |
饔飧不继 | yōng sūn bù jì | 成语 | 早晚饭不能按时供应 | 生活贫困,无以为继 | 多用于书面语 | 描述经济困难、生活窘迫 |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食不果腹、衣食无着、穷困潦倒 |
反义词 | 衣食无忧、丰衣足食、富足安康 |
五、语言风格与适用范围
“饔飧不继”属于较为文雅、正式的书面表达,适用于文学作品、历史文章、演讲稿等场合,较少用于日常口语中。其语言风格古朴,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适合用于强调困境或对比生活状态的语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饔飧不继”不仅是一个有具体含义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描绘。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但这一成语仍然可以用来形象地表达某种精神上的匮乏或经济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