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是成语吗】“仁者无敌”是一个常见于古代典籍和现代文章中的词语,常被用来形容具有仁德之人所向无敌。那么,“仁者无敌”是否是一个成语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分析,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
“仁者无敌”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后人根据这段话提炼出“仁者无敌”这一说法,意指施行仁政的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从而无往不利。
从语言结构来看,“仁者无敌”由两个部分组成:“仁者”指的是有仁德的人,“无敌”则表示没有对手或敌人。整体表达了一种道德力量胜过武力的思想。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仁者无敌”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语。它更接近于一种格言式的表达,或者说是对某一思想的高度概括。成语通常是指四字短语,且在长期使用中形成固定搭配,而“仁者无敌”虽然常用,但并不属于汉语成语体系中的标准成语。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结构 | 四字短语(“仁者无敌”) |
是否成语 | 不是标准成语 |
含义 | 有仁德的人不会遇到真正的敌人 |
使用频率 | 高,常见于文学、演讲、教育等场合 |
语言风格 | 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偏书面语 |
延伸意义 | 强调道德力量的重要性,体现儒家思想 |
三、结语
“仁者无敌”虽非传统成语,但其含义深刻,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的理念。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它常被用作表达正义、仁爱和力量的象征。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