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蠖的词语意思是什么】“屈蠖”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因此很多人对其含义并不熟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本文将从字义、出处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
一、词语解释
“屈蠖”由“屈”和“蠖”两个字组成:
- 屈:意为弯曲、屈服、受委屈。
- 蠖:是一种昆虫,形似蚕,常在泥土中生活,身体柔软,能弯曲活动。
合起来,“屈蠖”原指一种弯曲身体、难以伸直的虫子。后引申为比喻人处于困境中,无法舒展,处境艰难,或者形容人被迫低头、忍辱负重的状态。
二、出处与用法
“屈蠖”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常用于表达对命运不公、人生困顿的感慨。例如:
> “屈蠖而行,不得舒张。” ——《楚辞·九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挣扎、无法施展抱负的心情。
在现代语境中,“屈蠖”较少使用,但有时仍被用来形容人在压力下委曲求全、忍耐苦痛的状态。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屈蠖 |
拼音 | qū huò |
字义 | “屈”表示弯曲、屈服;“蠖”是一种虫子,象征柔弱、难伸。合起来比喻困境中的人。 |
出处 | 《楚辞》《诗经》等古代文献 |
引申义 | 形容人处境艰难、被迫低头、忍辱负重 |
现代用法 | 较少使用,多用于文学或古文研究 |
例句 | “屈蠖而行,不得舒张。” |
四、结语
“屈蠖”虽是古语,但在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再常用,但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