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忽如归上一句】“视死忽如归”是一句出自《战国策·赵策》的名言,原句为“视死若归”,意指将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平常,表达了无畏生死、英勇献身的精神。后世在引用时,常将其简化为“视死忽如归”,用以形容人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坚定。
这句诗文在文学和历史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写英雄气概、爱国情怀或壮烈牺牲的情境中。其前一句为“捐躯赴国难”,整句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话出自曹植的《白马篇》,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义的忠诚和对个人生命的超然态度。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视死忽如归”的出处、含义及上下句关系,以下表格进行了详细归纳: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战国策·赵策》(“视死若归”);《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上一句 | 捐躯赴国难 |
下一句 | 无(此为独立句子,常见搭配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出处作者 | 曹植(《白马篇》) |
含义 | 将死亡视为回归,表达无畏牺牲、忠于国家的精神 |
使用场景 | 英雄事迹、爱国主义、文学创作等 |
语言风格 | 简洁有力,富有悲壮感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视死忽如归”不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忠诚、勇气与牺牲精神的重要象征。它在历史与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