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晖: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2012-03-14 20:36:39 作者:侯春晖 来源:80后之窗 网友评论 0 条
唱首“不着调”
——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的名头响当当,新写实小说的领军人,《现当代文学史》上标明挂号,人如其名,真个是声震云霄。有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说,你别看广告,看疗效!她的成名作是《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等作品也因影视剧的翻拍大火特火。本以为刘郎也有才尽时,没想到09年新作一出,马上“一句顶一万句”。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鼻祖式人物,刘震云一直力求消解掉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导向,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复原生活本真。《一句顶一万句》也不例外,但在功力上却更显圆熟,几乎是写成了精。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板儿板儿的冷幽默却画龙点睛,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前半部写孤独无助的杨百顺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后半部写的是他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内容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慰藉、化解矛盾有关。
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说得着”和“说不着”。比如书中老杨认为自己和老马说得着,可老马觉得和老杨说不着。杨百顺和老婆说不着,老婆和能说得着的人偷情,他却和老婆与别人的女儿巧玲说得着。而且为了能说得着的人,书中人受尽凄苦,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
有媒体评论这部作品写出了中国人的百年孤独。其实何止百年?不过孤独在很多时候都被罩上了本不该有的神秘外衣。比如维特一烦恼就有忧郁气质,独孤求败一闭关便天下无敌,霍金一失觉能洞悉天人,流川枫不讲话却粉丝成群……孤独成了精英人群的专属。其实大家都明白,这种逻辑不成立。孤独从来不是vip服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贩夫走卒,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甚至“民工比知识分子更孤独”,而这种作为大众甚至底层阶级的孤独感,几乎还没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过认真的表现,刘震云开了先河。
人为了寻找说得着的人而活着。也可以说,亲情、友情、爱情,支撑着一个人的精神,自古而然。但它历来难求,至今尤甚。所谓诚信缺失,友爱难求。何其痛哉!刘震云就是这样探索着中国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尤其是探究平民,苍生们的精神存在方式,更深层地揭示乡土之魂。
这其中就包括你我。我们是猛男,一边炫耀兄弟成票,一边抱怨“钱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找不着”。我们是怨妇,一边和闺蜜无话不说,一遍又担心会不会嚼自己老婆舌。我们是宅人,一边标榜自嗨乐无边,一边拼命发微薄,灌论坛,聊网友。我们是李白,一边低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边高呼“大道如青天,吾独不得出!”
而且你有时发现,你和熟人说不着,你和你网友说的着,当网友变成熟人,你俩又慢慢说不着。你跟你同事能说着,你跟你领导说不着,当同事或你成了领导你俩又慢慢说不着。你和你情人能说着,你和你老婆说不着,当情人变成老婆,你俩又慢慢说不着。你老爹和你说的着,你和你老爹说不着,当你当了老爹,你俩又慢慢说得着……这里里外外来来回回是羚羊挂角无处觅还是雾里看花看不着?
咋样,我是不说到你心里去了?看来咱俩说得着。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